“智慧醫療”正成為醫療產業與大健康領域確定性的變革方向。
首先,是來自國家政策層面的強力牽引?!督】抵袊?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推動健康科技創新,建設健康信息化服務體系,形成體醫結合的健康管理服務模式?!丁笆奈濉币巹澓?035遠景目標綱要》更是把“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深化體衛融合”放在了建設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突出位置,強調要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二,是來自國人普遍的健康需求提升愿望。伴隨生活水平提升、工作壓力加大,以及餐飲、睡眠等生活節奏不規律,國民相關疾病的發病率持續提升與年輕化趨勢已經引發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2019年中國農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別占死因的46.74%和44.26%,大約國人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億,其中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39萬、心衰890萬、房顫487萬、下肢動脈疾病4530萬,高血壓達2.45億 ......
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既需要國家頂級政策的牽引支持,也同樣需要各行業企業的聯手努力,尤其是中國科技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跨界共創,推動實現“健康運動、全時監測、預防前置、科學診治”。這樣一個巨大的“新萬億”市場,也是技術革新智慧醫療健康產業、實現“體醫融合”的必由之路。
體醫融合的痛點與難點
“體醫融合”是圍繞疾病防治為核心,彌補健康服務鏈關鍵環節的斷裂狀態,以研究群體化及個體化運動處方為手段,為生命全周期提供健康運動和醫療保障各要素的創新實踐。
慢性病防治一直是中國醫療行業的一大難題,尤其是我國人口基礎龐大,并且呈現老齡化趨勢,患者在普遍缺乏慢病預防知識的同時又更傾向于三甲醫院問診。帶來的結果是,患者在醫院外缺乏專業的慢病管理指導,容易被各種非規范性營銷活動“洗腦”帶來身體和財產的雙重損害。在醫院端則帶來了大量醫療資源重復占用、患者依從性相對比較差、醫患聯接成本高、院外管理難落地等諸多問題,同時又難以針對慢病的特點進行長期準確的跟蹤監測。
因此,慢病防治已成為行業普遍認同的“體醫融合”最有效實踐突破領域。但其本身又面臨運動健康與專業醫學“跨界”帶來的一系列技術、標準、設備、數據打通與統一服務難題。這也是如今很多行業企業、醫療機構與政府監管部門共同推動“體醫融合”從理念到實踐落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