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情況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生病去一家醫院治療,當沒有明顯效果時便換到另一家醫院。這時,卻常常被告知在原來醫院的檢查不“算數”,需要重新再做一次。
如此,從縣區醫院到省市醫院,不得不在各個醫院重復檢查、反復折騰。造成這一不合理狀況的原因,除了利益訴求和信任問題,還在于各個醫院間確實存在著數據鴻溝。醫療大數據則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沒有連續性的病患健康大數據,不僅重復檢查在所難免,基于互聯網的遠程醫療模式也難以真正成型。
因為僅根據獨立的身體指標而沒有對體征數據的系統綜合分析,很難在線上準確地判斷病情病因。另一方面,檢查和治療的不足或者過度都不利于病人的身體健康,也有可能加重病人的經濟負擔。根據相關的調查,同一個病患在不同醫療機構就診時,常常會得到不同的診治康復方案,而這些方案的效果和成本差異很大。相反,通過大數據技術,醫生可以獲得病人的體征數據、費用數據、療效數據等多方面的醫療大數據信息,并基于對這些數據的系統綜合分析,為病患制定出最佳的臨床診治方案,從而免去了病人重復檢查的麻煩、降低了醫療費用,為病患帶來了全新的醫療服務體驗。
另外,當前的可穿戴智能健康設備能夠在數年時間里連續監控用戶的身體狀況,一些防水性強的設備甚至在用戶洗澡時都不用摘掉,真正實現了無間斷全天候的健康監管。這既為人們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預警提供了有效的防控路徑,也使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能夠精準掌控自身病情,大大降低了意外事件發生的概率。我國目前有1億多位的高血壓患者,同時還有大約相同數量的潛在高血壓人群。如果這2億多人都穿戴上“高血壓手環”之類的健康智能產品,當血壓達到臨界值時及時提醒本人或主治醫生,那么就能有效規避意外事件的發生。而且,從大健康產業發展來看,數量龐大的病患群體也為高血壓健康管理和相關的可穿戴智能產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當然,大數據對傳統健康產業的顛覆需要可穿戴產品在技術上穩定合格,以及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的構建和有效運作。
如此才能全天候采集用戶的體征數據,并通過對各項生理數據的整合分析為用戶提供及時精準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預警。具體來看,大數據在優化醫療服務體驗、改善公眾健康監管以及豐富人們的醫療健康知識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第一,健康大數據的互聯互通,能夠使醫院以及醫生擺脫對醫療設備的依賴性。未來,當開放共享、互聯互通的健康大數據系統建立起來時,人們也許只要憑借一張身份證就可以在全國任何醫療機構就診,而醫生也能夠從中看到病人從出生開始時的所有醫療檢查與就診信息。第二,健康大數據系統改善了對公眾健康的監控,提升了公共衛生部門對重大疫情的防控能力與水平。通過全國范圍的電子病歷數據庫,公共衛生部門能夠及時檢測出傳染病,實現對疫情的快速響應和全面防控,從而有效控制疫情范圍、降低感染概率;同時,借助健康大數據平臺管理系統,公共衛生部門還可以為公眾提供及時準確的疫情信息和健康咨詢,提升人們的健康管理意識,降低傳染病感染風險。第三,健康大數據還豐富了普通民眾的醫療健康知識,讓人們對疾病的病因有著更深入專業的了解。疾病的發生都有相應的病因病理,可能是基因缺陷,也可能是環境或者不良生活習慣所致。在傳統醫療模式中,醫院和醫生只是根據病人的具體病癥開出治療方案、解除病癥,而很少向病人解釋發病的內在病因病理,即便有也多是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專業性解釋。健康大數據系統不僅能夠為病人提供所咨詢疾病的治療方案,還會根據個人的具體信息幫助人們搞清楚疾病產生的原因,從而實現更優質的健康管理,有效預防疾病發生,讓人們獲得更健康的生活。 歐美等發達國家往往比較注重對日常生活工作中人們健康數據的采集分析,以便為人們提供及時有效的健康監管和疾病預警,而不是等到病發時才開始檢查化驗和收集分析健康數據。
心臟病是當前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人們也總能在日常生活中聽到一些人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由于心肌梗塞或心臟病而猝死。而通過大數據系統對心臟病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全天候實時性監測,并對積累的心率和心跳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就能夠實現及時預警,從而大大降低病人猝死的概率。美國用了4年時間投入700億美元才最終建立了統一的全民醫療大數據系統,而我國面臨的困難更為復雜,全民健康大數據平臺的構建任重道遠。但不管怎樣,健康大數據是“互聯網+”時代深化我國醫療改革、優化公眾醫療健康體驗、重塑健康產業的必然選擇。而且,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等的發展普及也為覆蓋范圍更廣的健康大數據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